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巴燕镇出发,沿着一道道弯弯曲曲的山路,翻过三座大山,驱车行驶1个多小时,便到达了被群山环抱的初麻乡政府。再沿着乡间小道,向东行驶8公里,就能抵达位于山脚下的安关村。
在安关村村委会,一位中等身高、体型健硕、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正在伏案办公,他便是安关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占恩。
安关村,一个历史悠久的纯藏族村庄,全村只有78户村民,常住人口370人。驻村以来,刘占恩为村民解难题、办实事,为父老乡亲带来了更多实打实的幸福感,和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如今,在乡亲们眼中,这位城里来的驻村第一书记,早就成了安关村的“第79户村民”。
初到安关村
盛夏的城市,热风熨烫了大街小巷;而七月的安关村,20多度的气温包围着绿水青山。
安关村坐落在群山夹缝中的干滩之上,曾经这里土壤贫瘠、交通闭塞,一度让村民面临着挣钱无路、就学不便、病急无医的困窘。
2023年6月,和无数个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第一书记一样,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刘占恩被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来到了安关村。
山高路远、基础薄弱,村民没奔头、发展受限制是刘占恩来到安关村报到时的第一印象。
站在新起点,面对新任务,刚刚上任的刘占恩有了新思考:“我能为村里做些什么?”“怎样才能让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既然来了我们就要为村民干点实事,接好前一任第一书记的接力棒,向着乡村振兴再出发。”初到安关村刘占恩便下决心要让安关村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刘占恩看来,村民的信任是做好驻村工作的“金钥匙”。
初到安关村,刘占恩想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一起走村串户、遍访沟沟峁峁。可是,事情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一个全是藏族人的村庄里,语言不通这座“大山”挡住了他的脚步。
“多跑腿,多动嘴。”成了刘占恩和驻村工作队员李延林的座右铭。于是,刘占恩和李延林两个身高近一米八的大汉,靠着韧劲儿逐一拜访了安关村的老党员、两委干部、脱贫户等,走遍了村里的每个角落,串遍了每一个农户的家门。
从怀疑到信任
“我们村就是这么个村,还能有啥变化?还能咋发展?”刚来村里的前几个月,刘占恩和李延林在走访过程中,从村民不冷不热的话语中,感受到了怀疑。
为了打消部分村民的顾虑,刘占恩和李延林建立起了详细的“村情民意台账”,并向村民们许诺:“一定会用行动来证明,我们是真心帮村里做事的!”
安关村是一个半农半牧的村子,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草场,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要么选择外出务工,要么在村里发展养殖业,妇女们留在家中守着一亩三分地、照顾老人和孩子。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作为安关村的第一书记,刘占恩坚持用真情办实事。“支部有力量,党才有力量。”刘占恩告诉记者,只有在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村里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党员普遍文化水平低、普通话表达能力弱……针对安关村的现状,结合村民的生活实际,刘占恩和李延林首先从振兴组织角度出发,灵活开展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重点对党的理论知识和乡村振兴知识进行讲授,并定期慰问村里的老党员、困难党员,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
安关村里有十几户养殖大户,如何完善养殖产业体系,让养殖大户们拓宽思维?刘占恩带领村里的党员和养殖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努力让养殖大户“走出去”,把养殖经验“带回来”。
对村民反映冬天停水的问题,及时联系维修,在入冬之前解决了停水问题;对涉及8户道路冲毁问题,及时组织机械进行维修加固;对因暴雨受灾的家庭及时入户调查,上报乡政府予以临时救助;对于村民反映垃圾乱倒问题,组织购买了100个小垃圾箱发到村民手中,垃圾乱倒现象得到改善……刘占恩和李延林在安关村做的一件件暖心的实事,让村民感受到了安关村点点滴滴的变化,也让村民在一桩桩鲜活的案例中接受了感恩教育。
“办事雷厉风行,说到做到,深受群众喜欢。”“刘书记可真是个好书记……”看着村民满意的笑容,刘占恩的内心欣慰中透着些许窃喜。
今年春耕时节,刘占恩还积极与化隆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农资站联系,为安关村争取化肥7.8吨,农药及叶面肥各100瓶;联系两家本地建设单位,将用工信息发布到村民群里,并积极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安关村村民外出务工增收创造条件。
如今,无论是在村口玩耍的小孩,还是来村委会办事的老人,刘占恩都能叫得出名字、说得出家里的基本情况,安关村的村民也从“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到用着藏语邀请刘书记到家里喝茶。
融入安关村
在寥廓的蓝天下,天空飘着的朵朵白云像棉花糖一样,碧绿的草原延伸到天边,美得像一幅画。刘占恩和李延林在抬头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时刻惦记着安关村的78户村民。
在与刘占恩交谈中,刘占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只有把每一个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倾情帮扶,我们的努力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
初来村里时,刘占恩心里想到的是藏族的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在节日或农闲时,围成圆圈,边歌边舞,表达喜悦心情,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形式。
可令刘占恩感到疑惑的是,在这里不仅没有人在节日或农闲时载歌载舞,村里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村级小广场。于是,刘占恩和李延林便开始张罗着为村里修建村级广场、射箭场,不断满足安关村村民对美好乡村的向往。
和许多大山深处的村民一样,安关村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青稞、小麦、牛羊几乎就是村民的全部家当。
“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锄头走遍山。”这些是安关村村民辛劳耕作的真实写照。“庄稼地里能有多少收成,那得看天吃饭。”今年42岁的村民李加东智说道。
在安关村,大多数都是旱地,看到这一带贫瘠干旱的土地和乡亲们的艰辛困苦的生活,刘占恩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向水要地!”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水资源开发及优化配置,把靠天吃饭的旱地变为水浇地,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刘占恩又开始四处奔走,联系各方力量为村里实施灌溉项目。不久的将来,安关村53.33公顷旱田有望变成水浇地,农民丰收的底气也会越来越足。
开展消费帮扶,为村民组织技能培训,拓宽增收渠道,免费为村民拍证件照……细数这个驻村工作队为安关村村民办的实事,还有很多很多。刘占恩和李延林也成了村里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们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第一书记的责任和使命。
默默前行的刘占恩和李延林用执着与坚守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平凡驻村岗位上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从不止步。在漫漫人生路上,以自己心系群众的情怀和务实苦干的精神赢得了安关村370名群众的一声声“瓜正切”(藏语:意为“谢谢”)!
记者手记:
“前面是山,后面是山,一望无际绵绵的群山,它挡住了我的视线。”在采访的路上,记者不禁想起了电视剧《索玛花开》的故事情节。然而,在初麻乡,记者也同样感受到了一个立体的初麻、不一样的初麻。
一个个像刘占恩一样的干部在大山深处坚守着,他们用勇毅果敢的担当诠释着基层干部对党的拳拳赤诚和为民的无私情怀。真心祝愿初麻乡的群众钱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