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沙山高耸,湟水河荡漾。
十年前,随着海东撤地设市,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个崭新的名称在河湟谷地游响停云。在这里,法槌击出惩恶扬善的声声惊雷,法徽则如皎月,抚润着青海东大门的万家灯火。
十年革新 海东模式传递司法温暖
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印发两个“五年改革纲要”,推进实施130项改革任务,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法院工作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2014年,海东市中院、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被确定为全省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先行试点单位。
在先行先试中,海东市中院坚持贯彻顶层设计与海东实际相结合,坚持遵循司法规律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从试点探索到全面铺开,滚石上山、闯关夺隘,着力破解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公正司法的体制机制性难题,审判质效和群众满意度日益提升。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
158名首批入额法官参加了由省委政法委统一组织的遴选工作并完成了宣誓,172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也得以选任,从而实现了法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按员额比例、按岗位职责进行分类管理,使85%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并配置到审判一线的预期目标。
同时,围绕“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规范审判委员会、合议庭、院(庭)长、法官的审判权限,建立新的司法权运行机制和违法审判责任追究机制。
立案登记制、诉访分离机制、刑事案件轻刑快审机制……一项项新的制度实行后,当事人的诉权得以有效保护,群众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一批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我省全面铺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海东市地处青海东北部,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织,是我省重要的农业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面临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2016年5月11日,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法院被列为全国法院首批家事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改革试点,家事审判改革由此在海东市拉开了序幕。
沙发替代了座椅,审判台变为了茶几,桌签上写的不再是原告与被告,而是丈夫、妻子、父母、子女。温馨的庭内陈设、舒缓的庭审节奏以及法官的温声细语,是海东市两级法院“客厅家庭”式家事审判法庭的真实写照。
家事调解室、亲子活动室、夕阳关爱室、母婴哺乳室、反家暴接待室、单面镜观察室、心理疏导室、情绪宣泄室……有助于调解婚姻纠纷的各类“发明”在各基层法院频频出现,互助县法院建成全省法院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新型家事审判区域,以柔性诉讼传递司法温暖。
2022年3月2日,针对一起案件中监护人怠于履行家庭教育责任的情况,海东市中院发出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让家庭教育促进法成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一道坚实屏障。
“海东是我省彩礼较高的地区之一,婚姻家事案件中如何界定彩礼返还标准,是家事审判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海东市中院第二次民事专业法官会议上,法官们围绕《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深入讨论交流,最终形成关于审理婚姻家庭案件返还彩礼问题的会议纪要,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
“现在开庭!”2018年4月22日,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敲响了我省首例“官告民”控辍保学案“第一槌”。
因辍学儿童及其监护人在广州打工,化隆县法院家事审判团队联合化隆县妇联、县教育局、县就业局等部门工作人员赴广州巡回审判,并召开由近百名“拉面人”参加的听证会。
互助县法院家事审判“和”文化获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并荣登“青海榜样”、民和县法院荣获第十三届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化隆县法院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称号”……一封封喜报接连发来,意味着一项项工作得到充分肯定。
心理疏导,家庭修复,亲情弥合,社会安定,是家事法庭法官们为爱执槌的目标。
十年来,家事案件持续保持调撤率高、息诉服判率高、自动履行率高、调解和好率高、判决率低、上诉率低、发改率低的“四高三低”的态势。
十年来,通过研究家事审判规律,转变家事审判理念,创新家事审判工作机制,提升家事审判能力和水平,可复制、可推广的家事审判“海东经验”业已形成。
十年践行 为民司法彰显使命担当
定分止争净风霾,心斯无怍济春华。
十年来,海东市中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为民谋福”的赤诚情怀深深镌刻于河湟大地的山水草木与乡间村头上,以司法为民诠释担当,以公正司法彰显使命。
2018年至2021年,一场为期三年、集全党全国之力、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全国展开。三年中,海东市中院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以坚如磐石之决心始终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攻势,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2018年12月19日,陈启某等6人敲诈勒索案和雷发某等7人抢劫、敲诈勒索、故意损害财物案集中宣判,敲响了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第一槌”。
利剑扫黑,扫出清风正气;铁拳除恶,守护平安海东。三年中,海东市中院结合专项斗争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专项治理,及时总结梳理社会治理短板和行业监管漏洞,向信息网络、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等相关部门和行业监管机构发出高质量司法建议,实现“审结一起案件、整治一个行业、净化一方环境”的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组合宣传、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方式,营造浓厚的扫黑除恶社会氛围;通过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等多种途径,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并适时通报重大案件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扫黑除恶是一场彻底的清扫,目的不仅是拂去表面的尘埃,更要将藏纳于角落之中的污垢除尽。至2021年6月底,共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2件290人,结案率100%。坚持“打伞破网”,审结公职人员涉黑涉恶保护伞犯罪案件,坚持“打财断血”,依法判处财产刑,并追缴、没收违法所得,执行到位标的2.13亿元,海东市中院被评为全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
三年攻势以胜利告终,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永不停步。2023年1月,被告人丁某业涉恶一案审结,胜利打响海东市常态化扫黑除恶“第一枪”。
今后,海东市中院将持续提高扫黑除恶法治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和加强专项斗争成果,深入开展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夯实建设平安海东的法治基石,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利剑生威,“执”为民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不仅要作出公正的判决,还要让判决得到切实的执行,这是司法为民的内在要求和生动体现。
“你好,我们是海东市中院执行局干警,我们将依法对该场所进行强制腾退。”
2016年12月21日,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检察机关和新闻媒体的见证下,海东形成全省三级联动机制,利用全省执行指挥中心系统进行了强制执行,解决了一起长达8年的旧案。
“法院对于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行为是坚决打击的,拘留、罚款甚至依法判刑,绝不是空头支票。”面对前来申请执行的当事人,法官坚毅而又耐心地回答。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执行难的根源在于社会信用体系的薄弱。
2016年以来,由海东市委政法委牵头召开联席工作会议,与全市15家成员单位签订《合作备忘录》,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手段共同发力的信用惩戒体系,对失信被执行人担任公职、出行、购房、投资、招投标等进行限制,促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
2018年11月9日,海东市中院在全省法院系统率先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战略合作协议。“执行+保险”新机制成为破解执行难题的“金钥匙”。签约仪式上,10名救助申请人现场领取了21.3万余元救助金。
平安区白家村彭某夫妇领到了首批救助金。几年前,李某不慎失火将彭某夫妇经营的化肥厂烧毁,案件达成调解后迟迟不能履行。法院鉴于被执行人李某名下无财产,且为七旬老人,不宜采取强制执行措施,遂启用“执行+保险”机制,为彭某夫妇申请了2万元司法救助,弥补了损失。
“秋冬风暴”“凌晨出击”“雷霆行动”“金融利剑”……十年来,执行干警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向“执行难”全面开战。
十年来,执结到位标的36.5亿元,将胜诉当事人的权益兑现为“真金白银”。联合铁路、民航、银行、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联合信用惩戒。打击拒执违法犯罪,对拒不履行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实施司法拘留、罚款,追究拒执罪。运用执行财产网络司法拍卖,同新闻媒体密切合作,公开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2017年,海东市中院在全省率先与“今日头条”签署追逃公益项目合作协议,滚动播出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海东市两级法院执行干警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集结到位,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作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周强“点赞”海东市中院执行中心实体化运行工作。
十年履职 为大局服务贡献法院力量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民辛苦为民甜。
“人民法院首先是政治机关,要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要聚焦重大战略任务,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本,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难点痛点堵点问题,不断提高司法保护水平。”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辅导会上,海东市中院党组书记吴海燕对全体干警提出了要求。
人民法院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矛盾纠纷、调整利益关系、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创新社会治理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使命。
敲响全省污染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槌”,判令赔偿损失并承担修复责任。敲响全省涉养老诈骗“第一槌”,坚决守护老年人“钱袋子”。敲响全省涉疫妨害公务“第一槌”,惩治涉疫犯罪、化解涉疫纠纷、推进疫后治理。敲响全省涉控辍保学“第一槌”,司法保障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敲响全省反洗钱“第一槌”,依法维护金融秩序……
十年履职,十年笃行,十年奋进。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十年来,海东市中院围绕助力法治政府建设,有力发挥行政审判“化解行政争议、保护合法权益、支持依法行政”的职能作用,定期发布《行政审判白皮书》,促进府院联动和行政争议实质化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逐年提高。
十年来,海东市中院主动融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大局,既做维护企业合法正当权益的“护航者”,又做服务企业合法合规发展的“店小二”,不断创新诉讼服务工作举措,聚焦企业需求制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五条措施》,先后组织召开全市法院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座谈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措施工作专题讨论会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研讨会,真招实策为企业纾困解难。
走进互助县恒信中央广场,草坪郁郁葱葱,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楼下的商业铺面正在热火朝天地装修。而此前,这里还是开工七年之久,仅完成部分项目主体工程,部分工程只开挖了基坑的“烂尾楼”。由于资金链断裂,项目工程施工陷入僵局。互助县法院从尽力挽救市场主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运用破产重整法律制度,使濒临破产的房地产企业重获新生,2435名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最终得以保障。
“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海东市中院诉源治理工作的根本遵循。
十年来,海东市中院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集约化诉讼服务机制,全力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新品牌,不断服务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56名审判员和法官助理入驻社会综治平台,促进案件有序分流和高效化解。设立“假日法庭”“午间法庭”,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田间地头。设立符合地方特色的“拉面巡回法庭”“旅游巡回法庭”,促进解纷专业化、系统化。
把法庭开进农村、田间地头等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开进矛盾突出、案源较多的地方,让老百姓通过身边的真实案例走近法律,“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打造“一老一小”司法宣传品牌,为依法保障群众老有所依、幼有所护营造良好法治氛围。发挥好“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示范引领指导作用,每年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发布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农民工讨薪维权等社会关注度高、司法引领性强的典型案例,海东市中院获评全国法院司法宣传先进单位。
宣讲、扶贫、助耕、防汛、普法、振兴……驻村帮扶是海东市中院服务大局、为民奉献的又一见证。十年来,驻村干警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褪去法袍,伏下身子,千方百计制定兴产策略,想方设法为民纾困解难,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贡献法院力量。
十年铸魂 书写公平正义崭新篇章
忠诚是为政之魂,干净是立身之本,担当是成事之要。
十年来,海东市中院厚植忠诚之基,涵育政德修养,积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政法铁军。领导班子聚焦主业,带头办案,主动履行“一岗双责”;全院干警上下齐心,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当好新时代司法事业的答卷人。
欲事立,须是心立。加强党的建设,是人民法院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
海东市中院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讲忠诚作为第一标准,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三会一课”等形式,扎实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依法履职的全过程。
2020年7月起,一场触及灵魂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由点及面在全国政法系统全面铺开。
海东市中院党组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抓牢抓实政治教育、党史教育、警示教育和英模教育,筑牢干警忠诚根基。深入推进查纠整改,精准整治顽瘴痼疾,清除害群之马,落实“三个规定”,形成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实现铁规生威、禁令发力。
针对以案谋私、徇私枉法、充当诉讼掮客、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违纪违法行为,海东市中院将执纪和执法贯通起来,坚持纪严于法、纪法协同,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
国以才治,政以才兴。队伍建设,人才是关键。开展各项专业理论和司法实务培训,注重搭建高端讲座、名校听课、在线学习等新平台,坚持实践中学、岗位上练。通过个性化培养指导、传理念、帮提升、带作风,形成对青年干警的正向引领。
十年来,海东市中院始终坚持把司法办案作为第一要务,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实现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
院庭长回归办案一线,强化办案职责,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在“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新型办案团队、速裁团队及繁简分流、小额速裁、独任审理等全新模式下,海东市两级法院缩短审限,简化程序,法官“人案矛盾”得到缓解。
建设现代化法院,“智审”是关键。海东市中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向全社会公开每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和裁判结果,让审判权在阳光下运行,海东市两级法院公开案件信息11万余条。疫情期间,开启立案“不掉线”、审案“走云端”、执行“网上见”新模式,并率先在全省法院系统实现“隔空”审案。
海东市中院以强化条块的微观审判管理为突破点,坚持“一张网”审限精细化管理大格局,树立“全员管理”“全流程管理”工作理念。大力推行“静默式”监管,实现司法权力与责任的平衡、放权与监督的结合、公正与效率的统一。
“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这沉甸甸的16个字阐述着司法警察肩负的重大使命。在紧张有序的庭审现场闻令而动,在疫情肆虐的烽火前线逆行而上,笔挺的身姿和坚毅的眼神,“法警蓝”总是当事人心里最温暖的存在。
十年来,4家基层法院审判楼、22个派出法庭和51个数字法庭先后建成。四级专网和移动办公办案、庭审巡查系统建设相继完成,并率先在全省启用审务通系统和庭审智能巡查系统,率先使用执行查控系统和送达留证系统,信息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率先在全省中院试点送达等事务外包改革,服务成果初步显现。
2023年3月27日,春风和煦,万象更新。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一名老法官和一名青年法官共同为海东市中院新审判大楼揭牌。
在海东撤地设市十周年之际,在海东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法院的关心支持下,海东市中院迎来了庄严而又雄伟的崭新面貌。
十年前更名,十年后换貌。
“我们要怀着感恩的心,以此次乔迁为契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发扬敢于拼搏的优良传统,在新的环境中,以新的姿态、新的作风,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司法力量!”吴海燕在揭牌仪式上勉励全院干警。
厚望如山,踔厉争先。
回顾十年,海东市中院扬帆破浪,绘就为民司法不凡图景。展望明天,海东市中院将初心不移,书写公平正义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