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全局兴。连日来,海东广大基层法庭以队伍教育整顿和党史教育学习为契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守初心使命,深耕法治热土,厚植为民情怀,持续掀起“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热潮,筑起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在河湟大地上奋力谱写新时代司法为民新篇章。
“我市要积极打造以基层法庭为中心的基层法治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司法便民的“桥头堡”作用,采取各种便民利民措施,推动基层法庭真正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矛盾纠纷化解的排头兵、基层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海东中院党组这样要求。
聚焦矛盾化解,“老刘调解室”“驻村调解室”揭牌运行
4月9日,“老刘调解室”“驻村调解室”分别在台子法庭、双树法庭辖区的塘川镇水湾村村委会正式揭牌并同步开展工作。
“驻村调解室”设在村委会办公室,由本村调解经验丰富、热衷调解事业、熟悉乡土人情、德高望重的村民担任专职调解员,推行“3+1”工作机制,根据案件和群众需求适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为当事人提供一条耗时短、手续少、成本低的简便解决纠纷渠道。
“老刘调解室”以专职调解员刘永林名字命名,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调解工作,主要调解婚姻家庭纠纷及邻里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物业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简单的民事纠纷。
调解室的设立是我市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首创做法,旨在促使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判向源头防控延伸,全力打造“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层社会治理新样板,开辟了为民服务的新渠道。截至目前,4名调解员调处纠纷82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与此同时,全市基层法庭发挥处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前沿、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的优势,主动出击,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协调乡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等优秀力量汇聚调解合力,建立多元纠纷化解机制,通过诉调对接,持续打造具有海东特色的金牌调解室,把海东多元纠纷化解工作这一“招牌”擦亮,推动法治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广泛征求民意,筑牢便民诉讼联络网络
我市基层法庭始终立足于服务辖区经济发展大局和满足辖区群众的司法需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以真情服务辖区群众,以和谐筑牢发展基层根基,让小法庭发挥出了大功效,搭起了一座座为民服务的大舞台,受到了辖区群众一致称赞。
“真没想到,和媳妇吵闹好长时间了,很多没想通的问题,今天到法庭一咨询,自己的心结在法官释法明理、耐心开导下全部解开了。”这是沙沟法庭的法官4月9日现场答复法律咨询问题时,一名群众这样说到。
沙沟法庭以召开座谈会、书面征求意见建议等形式听取民意民声,并依托在辖区沙沟回族乡、古城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3个回族乡37个行政村设立的“便民诉讼联络点”,及在每个“便民诉讼联络点”聘请的便民诉讼联络员构筑的便民诉讼联络网络体系,了解掌握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司法需求。对便民诉讼联络员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由法庭通过便民诉讼联络员或法庭直接为群众进行解答,或者为解决纠纷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对需要解决的纠纷就地立案,就地开庭,就地解决。
基层法庭作为我市法院服务群众的先锋队,发挥根植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走村串户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活动,足迹踏遍了辖区的角角落落。与此同时,加大执法办案力度,今年1-4月,全市21个基层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12222件,审结7721件,结案率为63.17%。其中,调撤4750件,调撤率达77.06%。
强化诉源治理,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
4月7日,互助县的张某某、范某某等12名农民工拿着诉状走进了平安区法院三合法庭,诉称平安区三合镇洪水泉乡乡硝水泉村村民唐某某拖欠劳务工资款12.18万元经多次索要至今未付。
看着桌上一堆已被卷的皱巴巴的诉状,再看看一双双焦虑期盼的眼神,李秀英法官的心里格外沉重;想到当事人大老远从互助到平安来起诉,为减轻群众诉累,降低诉讼成本,缩短办案时间,法官决定利用一站式多元非诉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将这些案件推送到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诉前调解。4月12日,经专职调解员王昌清调解,双方达成了诉前调解协议,并经司法确认。
这是我市基层法庭贯彻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推行诉前调解的一个缩影。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解纷需求,减少诉讼增量,我市法庭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构建一站式多元矛盾纠纷非诉解纷机制为载体,调解靠前一步,让纠纷止于诉前,实现诉源治理的标本兼治,打造具有海东特色的矛盾纠纷非诉解决新模式,目前便民高效快捷的多元矛盾纠纷非诉解决机制已取得初步成效。
加大巡回审判,打通为民服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法官就是及时雨啊,用了半天时间把矛盾给我们解决了,把实事办到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了。”4月28日,在互助县塘川镇新元村村口,一名当事人王某甲颇有感触地说。
像这样把法庭搬到老百姓家门口审理或调解案件,在全市已是习以为常,极大方便了群众解决纷争。“目前我们已基本形成以基层法庭为圆心、巡回审判点为半径的扇形辐射巡回审判格局,集巡回审判、普法宣传、法治教育等内容为一体的司法便民服务网络已出具规模。”曾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荣誉称号的马月英庭长说,“只要是老百姓有需求,我们就要努力去做好。”
早在4月25日,东沟法庭干警冒着雨雪分别走进丹麻镇锦州村、西丹麻村巡回审理了四起案件,在法官、人民陪审员和当地村委干部的共同调解下,其中三起案件得到了妥善化解。随后,主审法官结合案例向旁听庭审的村委干部、围观村民生动讲解了《民法典》中有关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定,把庭审现场变成了普法课堂。
沙沟法庭为方便群众诉讼而特别开设“假日法庭”。这个仅有5名工作人员的法庭,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公布便民诉讼联系电话,尽量利用节假日解决婚姻家庭、邻里矛盾、劳务报酬等纠纷。“及时化解农民群众的纠纷是我们的心愿,虽然辛苦,但“假日法庭”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沙沟法庭庭长胡亚宏自豪的说。
针对乡镇村社路途较远、交通不便的特点,高庙法庭立足信息化便民服务需求,全面加强“智慧法庭”建设,利用“青海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率、电子送达率、网上缴费率已达到90%,服务跑出了加速度。
4月30日,古鄯法庭制定八项便民利民措施,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服务宗旨,把司法温暖送到老百姓心坎上,真正做到人民法庭与群众心连心。
为打通司法便民“最后一公里”,回应群众期盼和需求,我市基层法庭抬起“衙门”就群众,因地制宜通过设立双语法庭、假日法庭、夜间法庭、车载法庭以及巡回审判、就地办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群众容易接受的法治宣传形式开展普法宣传,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司法的公正和温暖。
“从群众最关注的问题着手,继续强化基层法庭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确保诉讼服务向农村乡镇下沉,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实处,为基层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和保障。”海东中院马丽华专委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