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资讯要闻
“开玩笑”还是“意思表示真实”
分享到:
作者:平安法院 苏芳、刘琪  发布时间:2021-04-01 11:32:58 打印 字号: | |

【案情介绍与处理】

程某与王某系朋友关系,王某因结婚急需用钱,遂从程某处借款10000元。王某结婚宴请好友,在宴席上,其他好友对程某开玩笑说:“都是朋友,这10000元借什么,干脆给王某。”程某随口讲:“算就算了。”王某也讲:“我就不还了,算你送的。”时隔不久,程某因需用钱向王某催还借款10000元。王某认为程某已当着众多好友说过送与自己,不用偿还,程某解释其是随口开玩笑。程某催要无果,遂提起诉讼,要求王某偿还借款。

平安区人民法院受理后,依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六条、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判决王某归还该笔借款。

【法理分析】

本案涉及的是当事人意思表示是否真实的问题。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意思表示真实,一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要与其内心意思相一致;二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行为人自愿作出的,不是受他人欺诈、胁迫或在有重大误解的情况下作出的。本案中,程某所作的赠与表示,根据当时的场合、语气,完全可以判断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玩笑话,同其内在意思是不一致的,时隔不久程某向王某索款的行为就可以加以印证。至于当时王某所作的表示接受的表示是否真实,无关紧要。因为赠与是双方法律行为,只要缺乏一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即不能成立。本案中,之所以不能认定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赠与法律关系,正是因为缺乏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这一有效法律行为的要件。

 
责任编辑:蒲春霞